2025年11月14日 星期五

📘投資指數型基金還是個股?誰的報酬率更高?完整解析!

 
💡 一、投資人最常問的問題:誰比較賺?

許多人在投資的起點,總會問:「到底是投資指數型基金或ETF比較好?還是挑個股能賺更多?」
從表面上看,選對個股的確可能報酬驚人;但長期下來,絕大多數投資人的實際績效卻是——指數型基金勝出!


📊 二、歷史數據告訴我們什麼?

根據美國市場過去數十年的資料顯示:

  • S&P 500 指數的年化報酬率約為 9%~10%(含股息再投資)

  • 而個股報酬率分布極端,只有約 4% 的股票 貢獻了全部市場報酬。

這意味著:

個股報酬率的潛力確實更高,但能挑中「那4%」的機率極低。
反之,投資指數ETF等於同時擁有這4%的明星公司,也能穩定分享到市場整體的成長。


🧠 三、為什麼ETF投資人更容易成功?

  1. 風險分散:ETF幫你自動分散投資上百家公司,不會因單一公司暴跌而重傷。

  2. 操作簡單:不用天天盯盤、研究財報,減少情緒化決策。

  3. 費用低廉:多數ETF的管理費用率不到0.5%,遠低於主動型基金。

  4. 行為偏誤少:不容易「高買低賣」,能更容易長期持有。

因此,長期下來,投資指數型基金的投資人報酬率反而更接近「市場的真實成長率」。


🚀 四、那什麼時候應該投資個股?

如果你:

  • 對特定產業有深入了解(如AI、半導體或能源),

  • 能分析公司財報與估值,

  • 並且有紀律與長期觀點,

那麼投資個股確實可能帶來超越市場的報酬率
例如早期投資台積電、蘋果、微軟的人,年化報酬率遠高於指數。
但現實是——成功者只占少數。


📈 五、最實際的策略:核心+衛星配置

對多數投資人來說,最有效率的組合是:

80% 指數ETF + 20% 個股。

這樣能:

  • 用ETF穩定累積長期報酬,

  • 同時用個股抓住潛在的超額收益。

這種配置不但風險分散,也能滿足投資樂趣與成長性。


🎯 六、結論

比較項目指數型基金 / ETF個股投資
平均報酬率約7%~10%可能高於10%或低於0%
風險中等
操作難度
長期成功率

總結一句話:

「個股可能讓你致富,但ETF能讓你穩定變富。」


🔖 Hashtags

#投資入門 #ETF #指數基金 #個股投資 #理財規劃 #長期投資 #資產配置 #財務自由

2025年11月10日 星期一

[數學]計算機上的GT按鍵怎麼操作?

「GT」按鍵是「Grand Total」(累加總數)的縮寫

其作用是將每次計算完成後的結果(按下等號 "=" 後的值)累加起來。第一次按下GT鍵會顯示之前累加的總數,再次按下GT鍵會將這次的新結果加到總數中。通常,按下「AC」(All Clear)或連續按兩次GT鍵都可以清除累加的總數。 

如何使用GT按鍵

進行計算:輸入第一個計算式,例如 3 * 4,然後按下等號 = ,得到結果 12。

累加結果:按下 GT 鍵,計算機就會將 12 儲存起來,此時畫面可能會顯示一個小小的「M」或「GT」標誌表示記憶已啟動。

進行下一個計算:進行下一個計算式,例如 6 * 7,然後按下等號 = ,得到結果 42。

累加新結果:再次按下 GT 鍵,計算機將把 42 加到之前儲存的 12 上,顯示 54。

繼續累加:如果還有其他計算,可以繼續進行,每次計算完成後按 GT 鍵即可將結果加到總數中。

清除總數:當您想結束並清除所有累加的記憶時,可以按 AC 鍵,或者在某些計算機上連續按兩次 GT 鍵。 

GT 與其他記憶鍵的區別

GT:累加所有按下等號的結果,適用於需要連續加總多個計算結果的情況。

M+ / M-:將當前顯示的數值加到或減去記憶體中的總數。這是在進行一系列加減運算的加總時使用,例如計算 (3 * 4) + (5 * 6) - (2 * 3),可以先將 3 * 4 = 12 按 M+,再將 5 * 6 = 30 按 M+,最後將 2 * 3 = 6 按 M-,最後再按 MR (Memory Recall) 就能得到最終結果 36。 

補充說明:具有GT鍵的計算機,國家考試是可以使用的;但若有MU鍵,就不能使用了。

國家考試電子計算器核定機型線上查詢

2025年11月8日 星期六

教師別只靠年金過日子:從資產配置角度談穩健理財之道

一、公立教師的「穩定陷阱」

在台灣,公立教師一向被視為「鐵飯碗」族群。穩定的薪水、固定的退休年金,讓許多老師誤以為只要按部就班,就能安穩度過退休生活。
然而,近年來隨著年金改革、通膨上升、醫療壽命延長等問題浮現,「只靠年金過日子」已不再是保險的選項。事實上,若教師沒有提早建立理財規畫,退休後可能會面臨「資金不足」、「生活品質下降」的風險。


二、年金制度的隱藏風險

許多教師相信公保與年金可以提供穩定現金流,但必須看到以下幾個現實:

  1. 制度變動風險:年金改革已非新鮮事,未來若政府財政吃緊,給付標準可能再次調整。

  2. 通貨膨脹風險:即使每月領取固定金額,購買力卻可能逐年下降。

  3. 長壽風險:教師平均壽命往往高於一般職業,若退休後活到90歲,單靠年金可能無法涵蓋所有開銷。

換句話說,年金是「安全底線」,卻不是「幸福生活」的保證。


三、資產配置:穩健理財的核心思維

從《資產配置》的角度來看,教師的理財規畫應以「穩中求成」為核心。
資產配置不只是買股票或基金,而是將資金分散在不同風險層級的資產中,以達到「抗波動」、「穩收益」的效果。

一個典型的退休資產配置策略可參考以下比例:

  • 30% 穩定收益資產:如債券ETF、定期存款。

  • 60% 成長資產:如全球指數ETF、台股ETF、高股息ETF。

  • 10% 流動現金:應付突發支出或投資機會。

這樣的結構能兼顧安全與報酬,讓教師即使在市場波動中,也能維持退休生活品質。


四、用時間換報酬:提早布局的威力

教師職涯通常長達25至35年,這正是最大的理財優勢——穩定的現金流與長期投資時間
若能提早開始資產配置,即使每月僅投入少量金額,也能透過複利效應達到驚人的成果。

例如:

  • 每月投入新台幣10,000元於年化報酬率8%的ETF,30年後資產可累積約1,500萬元

  • 若延後10年才開始,最終金額將少近一半。

這顯示時間是教師最大的財富槓桿,不需要冒高風險,也能累積可觀退休資產。


五、財務自由,不只是退休後的夢

理財對教師而言,不應只是「為了退休」,更是「為了生活的選擇權」。
擁有多元資產配置與穩定被動收入的教師,能在中年階段減少壓力、選擇進修、甚至提早退休,過上更自由的人生。

正如一句投資名言所說:「你不理財,財不理你。」
穩定的工作不是理財的終點,而是最佳起點。教師若能善用收入優勢與長期規畫,將年金視為底層保障、投資視為增值工具,未來的退休生活將不再是「夠不夠用」的問題,而是「想怎麼過」的選擇。


#公教人員理財 #年金改革 #資產配置 #退休金規劃 #ETF投資

2025年11月6日 星期四

股利族的警鐘!健保補充保費「年結算」最快116年上路:年收2萬就課稅?專家揭3大合法節稅自救術

 

前言:告別「拆單避稅」時代,健保開源勢在必行

為因應健保基金的持續壓力並推動開源政策,衛福部正擬修法,大幅調整《健保法》中關於補充保費的計算方式。這項被視為重大改革的結算制,最快預計將於民國116年正式上路。

衛福部長石崇良指出,現行制度採「單筆給付即扣」的方式,若個人單筆利息或股利給付超過新臺幣2萬元門檻才會被扣繳。然而,這項規定容易被投資人利用「拆單規避」的方式漏洞,例如將千萬元存款拆成多筆小額利息給付,從而免於追繳。

為了矯正這個漏洞,修法方向將改採「年度累計結算」。未來,所有股利、利息、租金等收入,只要全年累計超過新臺幣2萬元,就必須繳交2.11%的補充保費。

改革重點一:年度累計結算與扣繳上限飆升

新制對於股息、利息、租金收入的衝擊最大,尤其是過去依賴「單筆金額低於門檻」來避稅的族群。

1. 拆單避稅將失效:追稅力道加強

一旦新制上路,追稅力道將顯著加強。以近年流行的「月配息ETF族群」為例,即使每月領取1.99萬元股息,在新制下,全年累計總額(例如:1.99萬/月*12月=23.88萬元/年)仍將超過2萬元門檻,必須繳納約五千元的補充保費。這代表未來所有股息/利息投資族和租金收入分筆入帳的房東族群,都將被納入補充保費的課徵範圍。

2. 大戶負擔翻倍:上限提高至5000萬

除了結算方式改變,修法草案也計畫將補充保費的扣繳上限從現行的1,000萬元大幅提升至5,000萬元。費率則維持2.11%不變。

財經作家陳重銘指出,假設一位大戶年領2,000萬元的股利,在舊制下最高只需繳納21.1萬元的補充保費,但在新制實施後,扣繳金額將會翻倍,來到42.2萬元。

3. 獎金起徵點調整:月收入10萬元以下之中階上班族較有利

針對獎金的部分,修法方向則朝向提高公平性。現行制度是以「投保時薪資的4倍以上」作為起徵門檻,導致部分高薪族群實際上未被課徵。修法後,將統一改以「最低基本工資的4倍以上」為標準。

以目前基本工資新臺幣28,590元計算,起徵點約為114,360元。這項調整有利於多數中階上班族,因為他們可能因此免繳補充保費,但對於高薪族群來說,起課門檻則大幅降低。

改革重點二:三大族群衝擊試算一覽

這項改革被認為兼顧了公平性,預計每年可為健保增加100至200億元的收入。以下是不同族群在修法後可能受到的主要影響:


一、股息/利息投資族

單筆股利、利息超過2萬元才課稅

全年累計逾2萬元即課補充保費

追稅力道加強,定存族與股利族需提前規劃。

二、房東/包租族

每筆租金超過2萬元才課補充保費

改為「年度累計逾2萬元」即須繳交

租金收入分筆入帳者將無法避稅。

三、上班族(年終獎金族)

獎金達月薪4倍以上需繳

改為「最低基本工資4倍以上」(約11.4萬)

多數中階上班族可能免繳,僅高薪族受影響。


專家應對策略:小資族合法避開補充保費的2種方式

面對即將到來的結算制,原有的拆單策略已失效,專家建議投資人應重新檢視其資產與配息策略。

1. 轉向非配息型或海外資產

• 投資「不配息型ETF」: 考量轉向不發放股利的ETF,從根本上避免產生股利收入。

• 利用海外所得免稅額: 轉向海外市場進行投資,因為海外所得在現行制度下享有750萬元的免稅額,對於長期投資者來說是相對安全的選擇。

2. 選擇低配息、高成長的標的

目前保費費率(2.11%)並不高,但是若想降低補充保費支出,可選擇配息低但獲利穩定的公司。配息較少,補充保費自然較少,而其股價的漲幅(資本利得)可以彌補稅負壓力,讓整體投資更有效率。


結語:提早規劃,迎戰健保新時代

若順利於116年上路,將標誌著我國健保制度邁向「年結算、全面計算」的新階段。對於高額利息、股利、租金及獎金者來說,應及早檢視自身所得結構,面對這場稅務新局,投資人應關注後續法案發展,提早進行資產配置規畫。
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文章關鍵字 Hashtag

#健保補充保費 #股利節稅 #年度結算 #拆單避稅 #海外所得 #投資理財 #股息課稅 #116年上路


參考來源:

https://www.gvm.com.tw/article/125615

https://www.storm.mg/article/11078928

2025年11月4日 星期二

JEPI vs JEPQ:兩檔人氣月配息美股ETF差在哪?穩健與成長的完美對決!

想要投資美股、又希望每月能領配息?

那你一定聽過摩根大通推出的兩檔超熱門ETF——JEPIJEPQ
雖然名字只差一個字母,但投資方向與風險特性卻有明顯不同。
這篇文章將幫你一次搞懂兩者差異,找出最適合自己的選擇。


💼 一、基本資料比較

項目JEPIJEPQ
全名JPMorgan Equity Premium Income ETFJPMorgan Nasdaq Equity Premium Income ETF
成立時間2020年5月2022年5月
追蹤指數S&P 500(標普500)Nasdaq 100(那斯達克100)
配息頻率每月每月
年化配息率(約)約7%~9%約9%~11%
管理費0.35%0.35%

📊 二、投資標的差異:藍籌穩定 vs 科技成長

🔹 JEPI:穩健型代表

JEPI主要投資於標普500大型價值股,如強生、Visa、可口可樂、伯克希爾等。
特點是波動小、現金流穩定,適合追求穩健收入的投資人或退休族群。

🔹 JEPQ:成長型代表

JEPQ則聚焦於那斯達克100科技股,持股包含蘋果、微軟、NVIDIA、亞馬遜等。
擁有高成長潛力,但波動也更劇烈,適合願意承擔風險、追求高報酬的投資人。


💰 三、收益來源:Covered Call 策略

兩檔ETF皆採用**備兌買權(Covered Call)**策略。
基金持有股票,同時賣出買權(Call Option)以收取權利金,進而穩定配息。

差異在於:

  • JEPI 投資標的波動較低,權利金穩定但較少。

  • JEPQ 科技股波動大,權利金高、因此配息率也更高,但股價起伏劇烈。


⚖️ 四、風險與報酬比較

項目JEPIJEPQ
波動度
配息率稍低稍高
成長潛力中等
市場週期表現穩定期表現佳牛市表現佳
適合族群穩健投資人、退休族成長型投資人

🧠 五、投資建議:兩者互補更完美

  • 若你偏好穩定現金流、希望減少波動:選擇 JEPI

  • 若你願意承擔科技股波動、追求高配息與成長:選擇 JEPQ

  • 若想兼顧穩定與潛力,不妨各持一半,打造更平衡的投資組合。


📈 六、總結:穩健爸爸 vs 熱血兒子

JEPI 與 JEPQ 的關係,就像一對性格互補的父子:

JEPI 是穩健的爸爸,穩定、可靠;
JEPQ 是熱血的兒子,勇於挑戰、成長快速。

投資人可依個人風險承受度選擇,也能靈活搭配,讓現金流與資本成長兼得。

不過,這兩個標的不太適合台灣人,因為台灣與美國沒有租稅協議,所以股息應會預扣 30%的稅。若是退休的投資人,但現金流又不夠,就只好選擇台灣的高股息ETF,也許會比較適合一些。

現金流的產生的方式有很多,慢慢賣零股或質借,也都是不錯的方式,就看自己能接受到什麼樣的程度。


🏷️ Hashtags

#JEPI #JEPQ #美股ETF #月配息ETF #被動收入 #摩根大通 #美股投資 #現金流理財

熱門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