投資理財如同駕駛一艘航行於長海的船,初始設定的方向固然重要,但中途的微調更是關鍵。資產配置中的「再平衡(Rebalancing)」,就是這樣一種定期調整方向的動作,確保我們不偏離最初的投資目標。但問題來了──什麼時候該做?做太頻繁會不會反而有害?
時間到了嗎?三種再平衡方式幫你判斷
-
定期再平衡(如每年一次,例如:年初、年底或生日)
適合不太關注市場波動的投資人。簡單易行,風險控管佳。 -
偏離再平衡(如偏離配置超過某一個設定的值,例如:5%、10%、20%)
當股票或債券的比例偏離原先設計太多時再調整。較靈活,但需常監控。 -
混合型再平衡(每年檢查,遇偏離再調)
是目前許多專業財務顧問推薦的方式,兼顧效率與風險管理。
太勤勞可能有副作用
雖說「勤能補拙」,但再平衡過頻,卻可能削弱報酬。試想:若你不斷把正在上漲的資產賣出、轉去配置給報酬較低的資產,豈不是「賣贏買輸」?此外,交易手續費、可能產生的稅負,也都是頻繁再平衡的隱藏成本。
再平衡的真義:不是追高殺低,而是紀律執行
再平衡並不是一種試圖打敗市場的技巧,而是一種讓你不因市場情緒失控的機制。它提醒你:「該保守時保守,該冒險時冒險。」成功的長期投資者,不一定追求每一波行情,但一定重視風險控管與投資紀律。
結語:適當再平衡,讓你走得更遠
不管你採用哪一種策略,再平衡的關鍵都在於與自己的投資目標對齊。記得:投資不是比賽誰跑得快,而是比誰能撐得久。
#投資再平衡 #資產配置 #理財規劃 #風險控管 #被動投資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